枫叶之路

枫叶之路

为客户打造通往加拿大的移民之路

过来人谈移民七年体会:《孩子篇》

过来人谈移民七年体会:《孩子篇》

因为自己经历了国内的高考,又深感现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年轻一代的竞争越来越激烈,心中难免会泛起一些关于孩子成长以及教育相关的小担忧。不过也是登陆加拿大后才知道:原来快乐和学习是可以平衡并且共存的。继上篇《从上海到加拿大,过来人谈移民七年体会》,今天来谈谈孩子。

生活成本大揭秘!住在加拿大要花多少钱

生活成本大揭秘!住在加拿大要花多少钱

根据加拿大税务局之前公布的数据,2021年加拿大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在55,000左右,也就是每个月大约4600刀。从省份上来看,AB省,BC省,安省和魁省都长久以来有着比其他地方更高的平均工资,相对来说,生活成本也会略高一些。我们这次邀请到了来自加拿大不同地区的4位朋友,分享一下他们个人,或全家一个月真实生活开销成本。

雅思7分=年薪10万,无需工作经验,还送枫叶卡!——“护士护理”行业解析

雅思7分年薪10万,无需工作经验,还送枫叶卡!——护士护理行业解析

在上期的《移民加拿大完全指南——医护行业篇》,我们讨论了医护工作者在移民之后的职业发展。有人问,你说完了医生资格和考证,我们护士怎么移民加拿大呢?加拿大经常拿自己的全民医保说事,但是医护人员却是常年短缺。医生是因为行业自我保护,有人数限制,但护士和护工是真的缺。

留学生看过来!加拿大毕业工签(PGWP)避坑指南

留学生看过来!加拿大毕业工签(PGWP)避坑指南

最近恰逢毕业季,有很多留学生对毕业的求职、移民规划感到疑惑,那么本期来跟大家聊一聊申加拿大毕业工签和找工作的4个阶段:结课 → 考试 → 出成绩单 → 出毕业信 → 毕业证寄到。“毕业”,一般我们认为是根据毕业信的时间点;“学签”,是根据成绩单的时间,出成绩90天就自动过期。

卷娃还是卷自己?加拿大“快乐教育”的真相是什么?

卷娃还是卷自己?加拿大“快乐教育”的真相是什么?

为了孩子。这是我听到最常见的移民理由。不论是下一代还在牙牙学语就开始焦虑幼儿园名额、学区房的年轻夫妇;还是孩子已经陷入“教育内卷”,被升学压力、课后补习压的喘不过气的中年夫妻;都希望能通过移民加拿大,换个赛道,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。 也会有人说,加拿大的“快乐教育”是给穷人的安慰剂,当地的精英阶层都会把孩子送私校,也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,想要上一个好学校在哪里都辛苦。那么加拿大的教育环境到底是什么样子?这次,我们邀请到两位新移民妈妈,聊聊他们的故事。 妈妈Rachel的故事—移民加拿大后,我和孩子和解了 我是在儿子初一时候,开始有移民的想法。小学时候他的成绩还不错,课外班也只是额外补补英语。加上家里有套位置还可以的老房子,也算是去了一个区重点的中学,在上海。 但他上初中开始,不知道是叛逆期还是什么原因,成绩一下子就不稳了;运气好点的话考个班里中等,有一门科目考差就不行了。老母亲我是心急啊,就开始送补习班呗;放学了去补作业,周末上一些额外的;整个寒假也没落下,依旧记得那年过年只休息了3天。孩子要去上课,大人也不好过,但又有什么办法呢? 关键是这么补下去,我的钱包扁了,孩子的成绩也没什么起色。我和孩子他爸想找原因,去学校问班主任,反馈说孩子上课没什么精神,让我们注意休息和调节。这时候突然就想到,要不换个环境,去加拿大吧,正好我表姐一家也在。在做功课了解情况的时候,我也听到很多对加拿大教育反对的声音:比如免费教育都是公校,教学质量远远比不上私校,精英阶层都会把孩子送私校;比如快乐教育一定学不好,想学成在哪里都是辛苦,等等。但表姐的话提醒了我,加拿大教育的卷和国内的卷没有办法相提并论:这里的卷是为了帮孩子上藤校,而国内的卷是为了孩子不去上技校。 孩子在家门口运动国内初中以后50%的分流,让多少孩子连上高中的机会都没了?不要安慰自己说让孩子学个手艺也挺好啊,德国蓝领收入也很高。我们不是德国。也不要说有些高学历的照样找不到工作,也一样出来送餐送快递啊。这些报道出来的特例只是好大学毕业生中的百分之零点零零几,而且,他们做这个工作也只是没有理想工作前的过渡。 如果孩子学习不好,就要去上技校,上技校出来就是哪个工厂企业里的打工者,勤勉一辈子也充其量被人尊称一声“师傅”。薪水勉强度日,房价高不可攀,再掏空我们的腰包凑齐首付,背着房贷结婚生子…你想你的孩子这样吗?你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吗?反正我不愿意。 萨斯卡通的蓝天我选择移民,就是给孩子换一条跑道,并且能抄个近道。让他以后无论是不是学习那块料,都能保证他会有一份工作,收入不但能养活自己,还能买房买车。不必啃老,也不必担心有了大病看不起。 所以,既然已经确定了最低的底线就是他们能养活自己,为什么还要鸡娃?放过孩子也放过我自己,大家都开开心心的,做回乖儿慈母,不好吗?公校里出来的商界精英和政要也很多啊,为什么非要去追求藤校?反正我儿子不是那块料,我儿子现在在学校每天回来也没什么作业,挺开心的,周末假期也没有补习班,一家人出去爬爬山,让他顺其发展吧。 最后,我还想说,既然都出来了,就自在随和吧!我和孩子他爸都没有特别成才,为什么非要要求孩子成为人中龙凤?就像牵着蜗牛散步一样,静待花开吧~ 妈妈Selina的故事—女儿入读多伦多私校,我摸到了内卷的天花板 我和先生算是吃到学历红利的一代,从小城市考到北京的高校,毕业顺利留下来,拿到户口,收入也不错,因此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。虽然很多在老家的同学都羡慕我们,拿着北京户口,高考直接就能比外地的孩子降一百多分。 但如今的北京高考也很艰难,清华北大985是要和全国的精英竞争,看着孩子从早到晚上课、补课,作业写到后半夜,我们想到了移民,只有另辟新径,让孩子既能轻松点,又能拿到全球排名靠前大学录取通知书。千里迢迢来到加拿大,我发现好像不是这样。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教育环境,我们选了一家华人比较多的私校。“我们学校的这次期中考试,11年级数学课的平均分是95分!”女儿随口吐出的这个消息,让我心头一颤。 95分是什么个概念?在加拿大,如果11年级的数学达到了95分,加上其他科目的成绩平均在90分,就很有机会申请到多伦多大学的计算机系,这可是加拿大最好的大学,最炙手可热的专业,毕业生平均年收入60万人民币以上。 我立刻问女儿:“这个分数是国际学生的分数?还是本地学生的分数?”女儿说:“这是国际生和本地生加在一起的平均分数。”来加拿大之前,都说加拿大高中学的比国内简单,国际生一来,立刻把当地的学生给比了下去。这么高的平均分的面前,我真是感觉上当了,说好的碾压本地生呢?我开始为数学只有90分的女儿感到担忧,这个分数如果得不到提升,目标大学真无缘了。我特想知道考了95分的孩子们每天都在干什么?他们是怎么做学习管理的?他们的爸妈是怎么规划的? 在校门口接女儿的时候,我抓住机会和别的华人家长聊聊天,渐渐发现了一些真相。这里的华人父母和国内一样,既好面子又看重分数,在外面不表达自己是鸡娃的,说起来都是快乐教育,但是私底下都没少报补习班,给孩子们在学习上加码。 卷起来的有三种华人,第一种是老移民,他们深知不学习只能干底层工作的苦,重视教育是传统。第二种是新移民,通过艰辛努力才在加拿大立足,他们在中加教育的差异中上下求索,希望孩子们能够更优秀,他们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,是补习班的常客;第三种是国际生以及他们的陪读家长,带着国内良好的学习基础,来加拿大留学目的就是为了读更好的大学,他们的目标不仅是名校,而且还是藤校,这一群体的数量每年都在递增。这三股力量聚集在这里,很快就把学校的排名弄得特别高,而且他们都有自己不得不鸡娃的理由和坚持。 才来加拿大的时候,我曾经为女儿两点半就放学,作业天天打混发过愁,恨不得给她报个国内的网课继续上。现在看来,这种卷我有点喜欢了,压力有一点刚刚好。只要有考试就会有竞争,我不怕女儿为了学习考试承受适度的压力,就怕她躺平了不思进取。3月,学校放春假,我带着女儿和几个朋友去了多伦多大学。找了一个多大的在读生学生带着我们游览校园,希望别人的奋斗历程能给女儿带来动力,为自己的前途努力一把。从游览校园开始,我的嘴就没有闲着,恨不得把自己在网上查的关于多伦多大学的优秀之处,统统都跟女儿讲讲。可是她却一脸嫌弃说:“多大也没啥,我们学校分数最低的都可以读这所大学,xxx同时拿到了斯坦福和耶鲁的offer。” 我不敢相信,可是多大的学生却告诉我,这句话确实没有错。85分的平均分对于我女儿学校的学生不是难事。再加上大学都会对他们圈定的高中的学生开“绿灯”,哪怕是你的分数被压的很低,大学的招生官也会自动给加分。又一次的让我震惊了,还有这种操作? 身在此处,我也清醒了。学业竞争已经摆在了面前,怎么着都不能躺着,等着天上掉馅饼。非常感谢两位妈妈的分享,最后,大家认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呢?

从上海到加拿大,过来人谈7移民体会

从上海到加拿大,过来人谈移民七年体会

近期因为上海疫情,陆续收到四五个朋友问在加拿大的生活感受,因此我总结了一家人在多伦多7年的移民体会和日常,以单纯分享衣食住行和生活感受为主,给考虑移民和正在办移民的朋友一个参考。概括一下我的情况:本人87,老公84,有个五岁娃。 关于工作 上海到加拿大(来加拿大之前,我们曾在新加坡工作生活3年)。 对于技术移民来说,工作是根基,老公是芯片开发(国内211硕士),来加拿大后非常好找工作,两周就接到offer,一个月内拿到四个offer,都是大厂。所以,从事IT/芯片等技术工种的朋友基本不用愁,英文不好也没关系,只要认真准备,10万加币base的工作很容易找。 至于我自己,在银行做风险控制,英国小硕,虽然不像老公那样很快有offer,但也在两个月内找到满意的工作。现在已经第六年了,工作蛮轻松,如果去公司就是8:00 – 4:00,一年最多加班两次。虽然收入比老公低一半,但是10w也是有的。因此,对于国内做 IT / 数据 / 风控 / 工程 的朋友,只要好好找工作,一定会有满意结果的。 我们这个收入虽然无法和大牛比,但每个月也有结余几千刀,如果不是对工作有极高追求,来加拿大还是蛮合适的,收入稳定让人觉得安心,因为至少可解决85%以上的烦恼。即便在国内从事专业性不强的工作,来这边只要不挑剔,也蛮容易找到工作。过一个不错的生活。因为即便是超市、咖啡店、餐厅的工作,收入相较国内也不低,就看你愿不愿意。至少在我看来,在这些地方工作同样是体面的工作,因为加拿大对勤劳的人都一视同仁,劳动者都是受尊重的。我自己身边就有这类工作的朋友,同样都是能供得起房子和开着不错的车,反倒是那些整天抱怨这、抱怨那的,到头来生活就是一团糟。 关于衣服和化妆品 上海到加拿大 加拿大民风较淳朴,国民不太追求fancy的生活,穿这块,大多讲求舒适,不像国内,消费主义盛行,总让人挑花眼。在加拿大,最常见就是休闲风,大家喜欢上身各种运动或户外品牌的衣服(例如哥伦比亚、北脸、安德玛、roots、Lululemon等)。我对名牌没什么追求,上班也就穿优衣库、Zara、CK、Aritzia这类北美常见的服装品牌,背的包也很日常,如Coach、Kate Spade。不过自从疫情以来,几乎都在Costco买衣服了,在家工作两年多,发现时尚的尽头原来是Costco。 对于护肤品,我也没有什么追求,平时也就用用Fresh、契尔氏、露得清、碧欧泉、bodyshop之类,彩妆的话,也就平时上班画个眉毛、加个眼线,一般就是兰蔻、雅诗兰黛打折的时候买一套,管用一年。 关于出行 上海到加拿大 刚来的时候对于3刀坐一次公交很是舍不得,不过在一切稳定下来以后,和大多数身边朋友邻居一样,一家子配两台车。车价总体比国内便宜,就是保险比较贵,一个月每辆车平均需要200刀。 关于住房 上海到加拿大 我们六年前来加拿大刚赶上房价高速发展时期,当时觉得贵,现在回过头来,惊觉至少涨了60-70%。但就算经历了疫情两年的暴涨,这边住房跟上海比还是便宜太多!我记得当年结婚跟老公在上海买的中环两居室(新房)现在差不多怎么都要上1000万人民币了吧,但同样价格在多伦多不错的区域可以等价换个双车库别墅。 并且这里的贷款政策还是蛮宽松的,首付两成就可以,不像国内那么繁琐。而且多伦多在买投资房方面对老实报税的人有比较友好的回报,租售回报率也比上海高蛮多。当然甘蔗没法两头甜,租客还是比较难搞的(这边政策偏向于保护租客),这时候就需要好好甄别。 平心而论,住房这点的确是这边舒服太多。我家在朋友之中属于“差不多”(比上不足比下有余),但也生活得相当舒适。四个房间、四个卫生间、一个地下室,还有后院可以放个凉亭和户外餐桌,夏天可以邀请朋友来家里BBQ,小孩还可以玩水气球、蹦床,其乐无穷。老公对绣球花和郁金香有偏爱,春天总是痴迷园艺,有点回归田园的感觉。 谈谈我的移民心路 适应新环境新生活,心态是决定因素。找工作的那两个月,每一天都度日如年、悲喜交加。所谓的“调整好心态,不要患得患失”,在当时是不可能的。但我比较奉行一点:得意时不骄傲,失意时不气馁。 我从高中开始住校,读硕士那会儿第一次去英国,需要自己处理所有事情,再到新加坡的三年,我已经锻炼出一身本事,自认现在去任何一个陌生国家都不会感到恐惧。在这期间,老公给了我很大支持,还有家人,妈妈的无微不至与爸爸的无条件支持,让我拥有开阔眼界也学会温柔待人。 我们来多伦多,一开始住在地下室(在一个素未蒙面的远房亲戚家,并没有收我们租金),冬天的地下室蛮冷,老公晚上帮我暖好被窝让我睡下,虽然过去六年,还是记忆犹新。后来我们找到工作就租了一个半独立的两房住所,租金700刀一个月。 其实换一个国家生活,对大多数人来说都算是大事,如果大家正在考虑自己适不适合,可以参照以下几点: 我为什么要移民: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?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为自己,是我自己选择了自己更向往的生活方式,刚好孩子也会受益; 夫妻双方是否一条心:同进同退,如果这是我们为我们家庭的决定,无论怎样我们一起承担。如果一方特想一方不愿意,会给以后的不顺利埋下争吵的伏笔; 什么是我可以接受的起点:每个人都有自己接受的范围,在我看来只要是付出劳动都是一个完美的起点; 什么是自己认为的滋润生活: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标准,遵从自己内心做选择就好。

医护移民加拿大完全指南

移民加拿大完全指南【医护行业篇】

只要医学院毕业,住院医师熬出头,从此时间和财富都自由了,不仅是妥妥的铁饭碗,社会地位也很高。 如果大家只是为了“移民”,医生有很多方案可以走。不管是来留学读一个短期项目,还是直接找医疗相关行业的工作,或者通过对象主申请,自己副申请带着过来——每个人家庭情况不一。本篇,着重讲讲“移民之后,怎么才能继续当医生”。

听说有了枫叶卡免费医保,美国人都想嫁给我?

听说有了枫叶卡,美国人都想嫁给我?

前几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很有意思的动态,一位在美国工作的朋友说:“问身边的友人,你的梦想是啥?她说:‘成为加拿大人,这样就有免费医保了!’ ;‘自从我有了加拿大户口,美国人都想嫁给我。’ ” 我顿时满脸问号,加拿大在网上经常被调侃为“H1B难民收容所”

从名医到坐拥全球200万粉丝网红博主,来看她滚烫的30年移民奋斗史!

从名医到坐拥全球200万粉丝网红博主,来看她滚烫的30年移民奋斗史!

此番我们采访的嘉宾有些特殊:60年代出生,80年代留学,90年代移民。在五六十年的人生历程里,她经历过太多人生浮沉,而细数头顶璀璨光环,却让人顶礼膜拜。从研究院学者、全奖留学生,到世界眼科名中医、BC省企业家、坐拥全球200万粉丝的网红博主… 她的身份在多元领域不断跨界,即便年近花甲,也在书写人生华丽诗篇。